江西成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江西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法律基础与法律实务》科目考试说明

时间:2025-01-04 17:14:30 作者:储老师

成考助学

Ⅰ.考试内容与要求

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 民法、刑法、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应 用三个能力层次。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第一部分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识记

1.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2.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

3.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 二)理解

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 飞跃;

2.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

(一)识记

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逻辑理据;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任务;

4.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核心。

( 二)理解

1.党的领导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 别;

2.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坚持依宪执政;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和总抓手;

5.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 重点;

6.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

8.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9.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三)应用

1.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2.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涉外法治工作的战略布局;

4.推进法治专门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第二部分 宪法

一、宪法概论 (一)识记

1.宪法的概念;

2.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理解

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我国宪法的地位。

( 三)应用

1.我国宪法制定、宪法修改的主体和程序; 2.我国宪法解释机关。

二、国家性质

(一)识记

1.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的政党制度。

( 二)理解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 主要内容和形式。

( 三)应用

1.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2.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经济制度

(一)识记

1.我国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

2.我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

( 二)理解

1.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

2.我国宪法对于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规定。

( 三)应用

宪法关于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的规 定。

四、政权组织形式

(一)识记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基本原则; 2.我国人大选举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理解

1.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 三)应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成环节; 2.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程序。

五、国家结构形式

(一)识记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主要内容; 2.行政区划的概念。

( 二)理解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类型;

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 三)应用

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区域自治权; 2.我国宪法关于行政区划的规定。

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识记

1.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 2.平等权的内涵;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内涵;

4.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含义; 5.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6.人身自由权与人格尊严权的含义;

7.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受教育权的含义; 8.公民基本义务的内涵。

( 二)理解

1.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关系; 2.基本权利的性质、享有主体;

3.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4.政治权利的宪法意义;

5.人格尊严的保障和界限;

6.财产权的宪法意义, 以及宪法对财产权的保障; 7.劳动权的宪法保障和界限;

8.休息权的宪法保障;

9.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

10. 申诉、控告、检举、国家赔偿请求权的含义; 11.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 三)应用

1.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界限;

2.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与法律内容上的平等、平等与 “合理差 别”;

3.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和界限;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宪法规定、保障和界限; 5.人身自由权的保障和界限;

6.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的宪法意义及履行主体; 7.依法纳税的义务的宪法意义及履行主体。

 

第三部分 民法

一、民法概述

(一)识记

1.民法的调整对象;

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民事权利的法定类型;

4.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及分类; 5.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 二)理解

1.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2.民法的渊源;

3.我国民法典的体系结构。

( 三)应用

1.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适用;

2.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的含义及其适用。

二、自然人

(一)识记

1. 自然人的概念; 2.监护的概念;

3.监护人的职责; 4.监护的终止;

5.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概念;

6.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

( 二)理解

1.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 2.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3.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

4.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及其特点; 5. 自然人的住所的概念及法律意义。

( 三)应用

1. 自然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 2.监护的设立和撤销规则;

3.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效力及撤销宣告的法律后果; 4.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承担。

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一)识记

1.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2.法人终止的原因及清算规则;

3.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的类型; 4.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 二)理解

1.法人的能力;

2.法人的设立方式和条件;

3.非法人组织的设立和民事责任承担。

( 三)应用

1.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行为的责任承担; 2.法人的合并与分立规则;

3.法人终止和法人解散的情形。

四、民事法律行为

(一)识记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3.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 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二)理解

1.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及法律意义;

3.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效力。

( 三)应用

1.意思表示的类型和生效、解释规则; 2.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效果;

3.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效果;

4.效力未定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效果。 五、代理

(一)识记

1.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2.代理权的滥用情形; 3.代理终止情形。

( 二)理解

1.代理的适用范围;

2.代理权的发生、授予。

( 三)应用

1.复代理的要件、效果;

2.狭义的无权代理的类型、效果; 3.表见代理的要件、效果。

六、诉讼时效与期间

(一)识记

1.诉讼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2.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

3.期间的含义。

( 二)理解

1.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

2.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和法律效果。

( 三)应用

1.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以及中止、 中断、延长的基本规则; 2.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效果;

3.期间的计算方法、确定始期与终期的基本规则。

七、物权

(一)识记

1.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2.我国《民法典》中的物权分类。

( 二)理解

1.物权的基本原则; 2.物权的保护方式。

( 三)应用

1.物权变动模式的基本规则。 八、合同

(一)识记

1.合同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要约、要约邀请、承诺的概念。

( 二)理解

1.债与合同的关系; 2.合同的效力;

3.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 4.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 三)应用

1.合同订立的程序; 2.合同履行的规则;

3.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九、人格权

(一)识记

1.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 2.具体人格权的种类。

十、婚姻家庭

(一)识记

1.亲属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2.家庭关系。

( 二)理解

1.结婚的要件; 2.离婚的要件。

( 三)应用

1.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认定规则;

2.离婚的法律后果;

3.夫妻共同财产和共同债务的认定;

4.离婚时的救济规则。

十一、继承

(一)识记

1.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2.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 二)理解

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2.遗嘱的分类及形式要件。

( 三)应用

1.遗嘱的效力认定规则。

十二、侵权责任

(一)识记

1.侵权责任的概念和分类;

2.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二)理解

1.特殊责任主体的侵权责任; 2.数人侵权行为及其责任。

( 三)应用

1.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2.损害赔偿规则。

第四部分 刑法

一、刑法概述 (一)识记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任务。

( 二)理解

1.刑法的基本原则; 2.刑法的适用范围。

( 三)应用

1.属地原则在我国刑法的适用;

2.从旧兼从轻原则在我国刑法的适用。

二、犯罪的原理

(一)犯罪和犯罪构成 1.识记

( 1)犯罪与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 2)危害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 3)自然人犯罪主体;

( 4)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2.理解

(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 2)不作为的成立条件;

( 3)几种 “特殊人” 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 4)犯罪过失的分类。 3.应用

( 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

( 2)单位犯罪的认定及处罚;

( 3)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 4)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1.识记

( 1)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 2)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 3)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

( 1)犯罪既遂的标准及类型;

( 2)区别几种未完成停止形态。 3.应用

( 1)预备犯、未遂犯、 中止犯的认定及处罚。

( 三)共同犯罪 1.识记

( 1)共同犯罪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2.理解

( 1)共同犯罪的形式。 3.应用

( 1)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 2)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形。

( 四)罪数 1.识记

( 1)罪数判断标准;

( 2 )一罪的几种类型及处理。 2.理解

( 1)法条竞合。 3.应用

( 1)数罪的类型及处理。

(五)正当行为 1.识记

(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 2)紧急避险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2.理解

( 1)正当行为的种类。 3.应用

( 1)防卫过当的认定及法律后果;

( 2)避险过当的认定及法律后果。

三、刑罚原理

(一)刑罚概述 1.识记

( 1)刑罚的概念与特征;

( 2)五种主刑特点与内容;

( 3)四种附加刑特点与内容。 2.理解

( 1)我国刑罚的目的;

( 2)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种类;

( 3)死缓制度。 3.应用

( 1)死刑适用的限制;

( 2)罚金的适用依据和执行;

( 3)缓刑的适用条件。

( 二)刑罚裁量制度 1.识记

( 1 )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概念与特征;

( 2)自首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 3)立功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

( 1)刑罚裁量情节的适用;

( 2)区别一般自首、特别自首、坦白和立功;

( 3)区别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 3.应用

( 1)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基本适用规则;

( 2)不同法律条件下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运用。

( 三)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制度 1.识记

( 1)减刑的概念与特征;

( 2)假释的概念与特征;

( 3)追诉时效的概念与期限。 2.理解

( 1)时效中断;

( 2)时效延长。

3.应用

( 1)假释期间行为的考察及其处理。

四、常见罪名 1.识记

( 1)故意杀人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2)故意伤害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3 )强奸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4)抢劫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5)盗窃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 6)诈骗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2.理解

( 1)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 2)抢劫罪既遂的认定标准;

( 3)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 4 )强奸罪未遂与猥亵他人罪的区别。 3.应用

( 1)故意杀人罪的司法认定;

( 2)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

( 3 )强奸罪的司法认定;

( 4)抢劫罪的司法认定;

( 5)盗窃罪的司法认定;

( 6)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第五部分 民事诉讼法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识记

1.民事纠纷的概念;

2.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

( 二)理解

1.民事纠纷与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区别; 2.各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

( 三)应用

1.能判断具体案件是否属于民事纠纷;

2.能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选择纠纷相应的救济手段。

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一)识记

1.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 内容; 2.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含义、 内容。

( 二)理解

各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及其精 神实质。

( 三)应用

1.能根据基本原则分析思考具体案件;

2.能对基本制度的程序要点准确把握和具体适用。

三、管辖

(一)识记

1.管辖的含义;

2.管辖的分类及其具体规定;

3.管辖的特别规定:管辖恒定、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应诉 管辖、管辖权异议。

( 二)理解

1.管辖制度的意义;

2.各种管辖规定的区别。

( 三)应用

1.能确定案件的具体管辖法院;

2.能依法处理管辖适用中的各种问题。

四、当事人

(一)识记

1.当事人的概念、特征;

2.各类多数人诉讼的概念、分类和具体规定(共同诉讼、代 表人诉讼、第三人诉讼)。

( 二)理解

1.当事人适格(正当当事人);

2.多数人诉讼中各类当事人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 三)应用

1.能确定具体案件的原被告;

2.能确定多数人诉讼中的各主体的法律资格与地位。 五、证据

(一)识记

1.证据的概念、特征、学理分类;

2.证据的八种法定形式(法律分类)的概念。

( 二)理解

1.各类证据的区别;

2.证据制度的法律意义。

( 三)应用

能分析诉讼中相关证据所属的类型、明确证明目的。

六、一审普通程序

(一)识记

1.起诉的条件与方式;

2.先行调解制度适用的时间、案件范围和条件; 3.不予受理和应当受理的法定情形;

4.审理前的准备活动;

5.开庭审理的阶段和程序要求;

6.延期审理、缺席判决、诉讼中止、诉讼终结等制度的适用 情形和撤诉的条件。

( 二)理解

1.一审普通程序的完整性、规范性、普遍适用性; 2.一审普通程序各阶段相关规定的法律意义。

( 三)应用

1.能适用一审普通程序的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诉讼活动; 2.能依法处理一审程序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七、二审程序

(一)识记

1.上诉与受理的法律规定;

2.不开庭审理适用的法定情形;

3.二审裁判的方式及其适用情形。

( 二)理解

1.二审程序意义及其与一审程序的关系。

( 三)应用

1.能适用二审程序的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诉讼活动。

八、执行程序

(一)识记

1.执行管辖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2.执行异议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3.申请执行、移送执行、委托执行的法律规定; 4.执行和解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5.执行担保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6.执行承担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7.执行回转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8.执行中止、执行终结的概念和法定情形。

( 二)理解

1.执行行为异议和执行标的异议的区别; 2.各项执行制度的法律意义。

( 三)应用

1.能按照程序要求适用各项执行措施;

2.能按照程序要求处理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第六部分 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与制度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理 1.识记

( 1)刑事诉讼主体;

( 2)专门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原则;

( 3)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2.理解

( 1)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区别;

( 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 3)认罪认罚从宽原则。 3.应用

( 1)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的职权和地位;

( 2)明确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 二)刑事诉讼制度 1.识记

( 1)立案管辖的法律规定;

( 2)级别管辖的法律规定;

( 3)辩护人的范围;

( 4)证据的法定种类;

( 5)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 6)刑事拘留的适用条件和羁押期限;

( 7)逮捕的适用条件。 2.理解

( 1)证据的分类;

( 2)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 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 3.应用

( 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 2)确定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

( 3)回避的理由和程序;

( 4)刑事证明标准。

二、刑事诉讼程序

(一)追诉程序 1.识记

( 1)立案的条件;

( 2)提起公诉的条件和方式;

( 3)不起诉的种类。

2.理解

( 1)立案机关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和审查;

( 2)侦查终结后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处理。 3.应用

( 1)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式和程序;

( 2)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

( 3)不起诉的程序。

( 二)审判程序 1.识记

( 1)合议庭的组成;

( 2)速裁程序的适用范围;

( 3)两审终审制;

( 4)上诉不加刑原则。 2.理解

( 1)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

( 2)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方式;

( 3)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 3.应用

( 1)公诉案件第一审法庭审判主要程序;

( 2)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 三)执行程序 1.识记

( 1)各种执行程序的执行机关;

( 2)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 2.理解

( 1)管制、缓刑裁判的执行;

( 2)人民检察院对执行刑罚的监督。 3.应用

( 1)各种执行程序的执行机关的分析和判断。

( 四)特别程序 1.识记

( 1)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2)当事人和解程序的适用条件。 2.理解

( 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 2)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条件。 3.应用

( 1)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Ⅱ.考试形式与题型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其中习近平法 治思想占 15 分,宪法占 15 分, 民法占 40 分,刑法占 40 分, 民 事诉讼法占 20 分,刑事诉讼法占 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从以下类型中选择: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 断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

Ⅲ.参考书目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 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年版。

二、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 5 次修正案。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编写 组》:《宪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2 月版。

三、民法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民法学编写 组》:《民法学(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年 8 月版。

四、刑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刑法学编写 组》:《刑法学》(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生服务

成绩查询:11月18日9点起

微信公众号

考生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APP
下载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扫描
二维码
反馈
建议
回到
顶部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