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唐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该法规定()。
A.均田农民交纳谷物和绢帛,并可以纳绢代替徭役
B.编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C.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银交纳
D.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考生首先要明确唐代的两税法是一种征收赋税的制度,而不是指具体缴纳什么物质,因此,B项说的是编户按资产和地亩交纳两种税,符合“两税”的概念,是正确的选项。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长征的过程中召开的;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林肯总统在任期内,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叛乱各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宣布这一内容的文件是()。
A.《独立宣言》
B.《1787年宪法》
C.《权利法案》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历史上一份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即《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宣言颁布于1862年9月22日。该宣言与同时颁布的《宅地法》相互配合,扭转了美国内战的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1865年1月,国会根据林肯的建议,通过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度。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4.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规定了法官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等内容。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限制君主权力
B.实行三权分立
C.提高司法的地位
D.建立共和政体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权利法案》核心内容的掌握。《权利法案》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第二年形成的英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而英国议会在“光荣革命”中接受威廉三世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他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光荣革命”和限制王权的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议会逐渐摆脱国王的控制,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本题的A项是正确选项。B项在英国没有实行,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征。C项虽然看起来似乎实际上是这样的,但是题于是问以《权利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法案规定的目的,而“提高司法的地位”显然不是《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D项也与英国当时的史实不符。
5.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其作者是()。
A.沈括
B.郭守敬
C.徐光启
D.宋应星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宋、元、明三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掌握程度。A项沈括是宋代科学家,他的著作是《梦溪笔谈》;B项郭守敬是元代的科学家,他的科学成就是编制了《授时历》;C项徐光启是明代农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农政全书》,三项均非正确答案。D项宋应星是明代科学家,他的著作《天工开物》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当时中国多种科学技术,影响较大,被国外科技史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16世纪中叶,明朝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倭寇源起于元末明初的()。
A.荷兰殖民者
B.日本海盗
C.葡萄牙殖民者
D.蒙古瓦刺部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明代边患的问题。元末明初,明代的边疆并不稳定,主要是北面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当时的西方列强还未对明朝边疆构成威胁,因此,A、C选项首先要排除。B、D选项中,正确的是B项:日本海盗。其实,如果了解“倭寇”的“倭”是小矮人的意思,也就会选择“日本海盗”而不选“蒙古瓦刺部”了。因为日本人相对矮小,蒙古人相对高大一些。
7.新文化运动时期,有文章阐述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应采取的态度是“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及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该文的作者是()。
A.鲁迅
B.蔡元培
C.胡适
D.李大钊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推动北大改革,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鲁迅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学革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十月革命爆发后,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其中李大钊是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歌颂十月革命。
8.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A.民主和科学
B.民主和法制
C.科学和技术
D.法制和科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这是一道知识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英文为“DemoCraCy”,当时又译为“德先生”;科学,英文为“SCienCe”,当时又译为“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人受到一次科学与民主的洗礼,思想上得到空前的解放。
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主要盟国发表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该宣言是()。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宣言》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开罗宣言》的史实。该《宣言》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法西斯盟国合作中不是最出名的,但在打击日本法西斯方面所起的作用却是最主要的。
《开罗宣言》规定: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记住了《开罗宣言》的内容,本题正确项就一目了然了。
1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B.许多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经验
C.新兴产业集中在工业领域
D.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本题通过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认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它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焕发出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激活和大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的科技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个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入这次工业革命的;因此A项为正确项。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当时很多的技术发明并不是由科学技术理论指导和反复试验产生的,而是一些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得来的,像珍妮纺织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况就不同,这时的很多技术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实验,由科学家或科学研究集体完成。C项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共同主要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绝大部分新兴产业都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学产业等也属于工业领域。D项也是两次工业革命都有的特点,英国为了推动产业革命,出台了很多鼓励和保障性政策;而后来的德国、美国等,也都为科技发明的工业化转化提供支持。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材料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编制
问题:概括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并指出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
参考答案: 区别: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
原因:清政府已被推翻,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
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以及产生这些区别的历史原因。新三民主义也被称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它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三民主义的内涵,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是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较大。命题时考虑到成人考生的特点,所以将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方便考生进行分析比较。考生如果有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解决第一问并不困难。
回答第二问“原因”时,则要求考生要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并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民国徒有其表,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孙中山进一步探讨中国发展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三民主义的内涵。了解了这些知识,三个得分点就都总结出来了。
12.材料
战争责任条款是《凡尔赛和约》的基础,该条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责任。据此,协约国得以在和约中规定了对德国的惩处。但是,德国政府只承认“德国对欧洲出现战争气氛负有某些责任”,不同意“胜利者要我们承担罪责,像罪犯一样受到惩罚”。德国国内更是群情激奋,出现了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浪潮。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
问题:概括《凡尔赛和约》中处理德国问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和约加以评价。
参考答案:内容:德国承担战争责任;重新划分德国疆界;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承担巨额赔款。
评价:在《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新秩序;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是暂时的妥协。
参考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有关《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惩罚表现在领土、殖民地、战争责任、军队装备和战争赔款等。因此,在解答本题前一问时,应该把各个方面都提到,这样才符合题意。
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应该把握住战胜国签订这一和约的主要考虑和实际结果。作为战胜国,首先希望使得到的胜利果实长期化、固定化,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主要国家所在地欧洲的新秩序。《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正是建立这种新秩序的尝试。同时,战胜国所得到的胜利果实必定是以损害战败国利益为前提的,在国际新秩序中,战败国也处于不平等地位。因此,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新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共同利益,战胜国之间需要配合行动和暂时的合作;它们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和利益纷争,只是为了对付战败国才暂时达成妥协。这几点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在作答时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不缺失重要的方面。
【结尾】以上就是关于“2022年江西成考高起点历史地理精选模拟试题(四)”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考生。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江西成考的相关资讯,如成人高考报名时间、考试时间、报考条件、备考知识、相关新闻等,敬请关注江西成考网。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赣公网安备 36010902000814号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